2024年05月04日
微信

社会关怀 | 一起关注身边聋人群体的生存现状

作者: 舒念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2年12月06日 09:34 |
播放

你是否注意到身边有这样的一个群体——他们听不到任何的声音,甚至有的还无法说出动人的言语,他们的生活无言无语、一片寂静。这便是聋哑人的世界。

据2021年调查显示,在中国有听力语言残疾的人数约为2057万,占中国人口总数的1.67%,其中7岁以下的儿童约为80万人,位居视力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等五大残疾之首。

据一位从事多年聋哑人服事的弟兄透露,2057万聋人可能并不是一个准确的数字。由于部分聋人并没有受到关注,加上身边亲属并不懂得办理残疾人证等相关的证明,一些聋人正处于被统计的“真空状态”。

还有另外一组相当惊人的数据。据统计,我国聋哑症的发病率约为2‰。这就意味着,按年均人口出生率计算,连同出生后2~3岁婴幼儿,每年总的聋哑人群体达5700万,听力损伤的发病人数约为17万。我国每年有2000万新生儿出生,约有3万听力损伤的新生儿出现。

聋哑群体不仅仅是我们正常人所认为的因着听说能力有问题而产生交流障碍。他们在生活中还会缺乏对外界的感知,有的还会因生理的缺陷难免受到人的歧视从而产生一些心理问题,甚至连看病、就业、教育等等都成为了他们生活中的难题。

一位从事手语辩护的律师曾说:“聋哑人的圈子已经形成了一个闭环,远离主流社会,这个圈子好比是法治社会的一片荒漠。”关注并帮助聋哑群体已经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了。

1.就业问题

在中国,虽然《残障人保障法》要求各个企业每年必须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但是由于聋人缺乏基本的就业技能,多数公司宁可缴纳高额的残疾人安置就业保障金也不愿意接纳他们进入公司工作。

大部分的聋哑人出于失业、无业的状态。而成功拥有一份职业的聋哑人大多也处于工资待遇差、工作内容单一枯燥等状况,无法保障并支持他们的生活与家庭。而在某些发达国家,聋哑人不仅可以拥有一份职业,还可以从事类似于法官、律师等技术高要求职业。

2.教育问题

教育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收入水平、生活水平、分工差异等等。加强聋哑群体的教育是改变他们就业现状的重要途径。其实聋哑群体和正常人一样,可以做任何事情,甚至他们的专注力比我们更强。只是他们大部分人都没有机会进入到学校进行学习。

聋哑全体的家庭由于工作不稳定等因素,大部分是无力承担他们接受教育所需要的经济负担。而因为缺少教育的聋哑群体则又无法找到工作以维持稳定的经济收入,因此又缺乏再教育的机会。这便成为了一个恶性循环。

此外,在我国聋人教育缺乏,大部分聋哑学校的教育还只是局限在语言沟通教育上,缺乏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这使得学生缺乏基本的理解能力与处事能力,而且聋哑学校的师资力量也严重缺乏。然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却设有综合性的聋人大学,例如美国加劳德特大学。那里的学生可以和正常人一样学习艺术、外教、教育、管理等一系列的专业课程。

3.就医问题

人们难免会有个头疼脑热,聋哑群体亦是如此。但是对他们来说,一个小灾小病都有可能被误诊。医生无法理解聋哑人的手语,而聋哑人亦无法用手语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情况。比如,如果一个聋哑病患肚子疼,他只会说肚子疼,但是医生是无法只凭借肚子疼这一个症状,来帮助病患确诊为何种疾病的。

4.法律援助

一位从事聋哑群体法律援助的律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听障群体中,他们的法律知识单薄,因为他们可能从未接受过专业的教育,更加别说复杂的法律知识。他们面对社会很多无法逾越的鸿沟,时刻都面临着被骗、被拐等法律问题的危险。而针对他们的法律援助少之又少。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